在日常生活中,遭遇不法侵害时采取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。但若防卫行为导致对方受伤,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?这一问题涉及法律对正当防卫的界定与责任划分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条,正当防卫是指为使国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他人的人身、财产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,而采取的制止行为。若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,则可能构成“防卫过当”,需承担刑事责任及民事赔偿。
民事赔偿方面,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,正当防卫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但若法院认定防卫过当,则需根据过错比例赔偿对方医疗费、误工费等损失。例如,对方徒手攻击,防卫者使用刀具致人重伤,可能被认定为过当。
司法实践中,正当防卫的认定需综合考量侵害的紧迫性、防卫手段的相当性及损害后果。建议遭遇侵害时优先报警并保留证据,如监控录像、证人证言等,以证明防卫行为的正当性与必要性。
总结而言,正当防卫打伤人通常无需赔钱,但防卫过当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。公民行使权利时应把握分寸,避免因过度防卫陷入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