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以“正当防卫”为核心的电视剧逐渐成为荧屏热点。这类作品往往通过激烈的冲突场景,引发观众对法律边界与人性抉择的思考。从《底线》中农民工反杀案引发的舆论风暴,到《沉默的真相》里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私力救济,剧集在戏剧化表达中投射出社会对司法实践的深层关注。
法律界人士指出,优秀剧作需平衡艺术夸张与法理真实。我国刑法第20条明确规定防卫限度的“必要性”原则,但影视创作常通过时间压缩、情绪渲染等手法强化戏剧张力。例如《扫黑风暴》中主角被迫反击的慢镜头处理,虽偏离实际司法认定标准,却有效唤起观众共情。
这类题材的走红折射出公众法律意识提升。中国政法大学2023年调研显示,78%的观众会因观看相关剧集主动查阅正当防卫司法解释。不过也有学者提醒,部分作品将防卫行为英雄化的倾向,可能导致对暴力手段的浪漫化误解。
未来创作或许需要更多维度呈现防卫案件的复杂性。如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式多视角叙事,既能保持戏剧吸引力,又可避免简化法律适用的专业性。毕竟现实中的正当防卫认定,往往需要在监控死角、记忆偏差与证据链断裂中艰难重构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