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属铟作为重要的稀有金属,广泛应用于电子、半导体和光伏产业。目前国内高纯铟(99.99%)现货价格维持在1200-1500元/公斤区间,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15%。价格波动主要受供需关系、回收技术突破及替代材料研发三大因素影响。
从供应端看,全球约70%的铟产自中国,主要伴生于锌矿冶炼过程。2024年第一季度锌冶炼企业开工率不足导致副产品铟产量同比下降8%,但库存消化速度放缓形成价格压制。日本、韩国等主要进口国近期调整采购策略,转向长期合约模式也减少了现货市场流动性。
需求侧变化尤为显著,ITO靶材领域仍是最大消费方向,占据总用量65%以上。但新型透明导电材料如石墨烯、纳米银线的商业化进程加速,对铟价形成长期利空。值得注意的是,异质结太阳能电池(HJT)技术路线扩张带来新的增长点,单GW电池铟耗量达18-20公斤,可能重塑未来供需格局。
业内人士预测,随着缅甸矿源进口渠道恢复和二次回收技术提升(当前回收率已突破85%),2024年下半年铟价或将维持震荡下行趋势。建议终端企业建立动态采购机制,关注云南、广西等地冶炼厂产能释放情况,同时密切跟踪欧盟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对铟供应链的潜在政策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