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土瓷器上的土沁是长期埋藏在地下与土壤接触后形成的附着物,清理不当可能损伤釉面或胎体。科学清理需遵循“最小干预”原则,根据土沁类型和瓷器质地选择合适方法。
对于疏松型土沁,可先用软毛刷轻扫表面浮土,配合吹气球去除缝隙颗粒。顽固附着物可用竹签或牛角刀在显微镜下局部剔除,避免金属工具直接接触釉面。钙化严重的区域建议用棉签蘸取3%双氧水软化后处理。
致密型土沁需采用蒸汽清洁法,将瓷器置于50-60℃蒸汽环境中15分钟,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土沁松动。处理含铜锈的土沁时,可先用5%柠檬酸溶液局部敷贴10分钟,中和碱性沉积物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。
清理后需用超细纤维布包裹瓷器自然阴干,避免暴晒导致胎体开裂。重要考古标本建议保留微量土沁样本,便于后续研究埋藏环境。特殊釉彩瓷器(如唐三彩)应委托专业文物保护机构处理,不可自行使用化学试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