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敏与那齐娅的关系,始终像一条蜿蜒的溪流,时而平静,时而湍急。那齐娅是阿敏继母的女儿,自小寄养在阿敏家中。两人虽无血缘,却因家庭的纽带被迫生活在同一屋檐下。阿敏对那齐娅的感情复杂而矛盾,既有对陌生人的疏离,也有对“入侵者”的隐隐敌意。
童年的阿敏曾无数次质问父亲,为何要接纳那齐娅。她总觉得那齐娅分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关爱。而那齐娅则沉默寡言,总是躲在角落,用怯生生的眼神观察着这个家。阿敏的冷漠与那齐娅的退缩,让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。
时间如梭,阿敏和那齐娅渐渐长大。那齐娅的成绩优异,性格却始终内向;阿敏活泼开朗,却总在提及那齐娅时眼神闪烁。高中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这一切。阿敏的父亲重伤住院,那齐娅日夜守在病床前,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的责任。阿敏看到那齐娅疲惫却坚定的背影,第一次感到内心的坚冰出现了裂痕。
父亲康复后,阿敏开始尝试与那齐娅交流。她发现那齐娅的抽屉里珍藏着她们儿时唯一的合照,边缘已被摩挲得发皱;而那齐娅的日记本上写满了对“姐姐”的仰慕与愧疚。某个深夜,阿敏推开那齐娅的房门,递给她一杯热牛奶。两人相对无言,但阿敏轻轻握住了那齐娅颤抖的手。
故事的结尾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。阿敏依然很少直呼那齐娅的名字,却在大学志愿表上填了同一座城市;那齐娅依旧沉默,但每年阿敏生日时,床头总会多一束亲手折的纸玫瑰。或许真正的接纳,从来不需要言语的确认——它藏在晨起时为对方留的半杯豆浆里,藏在暴雨中倾斜的伞沿上,藏在那句终于能自然说出口的“回家吃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