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坏者豆瓣:当影评平台沦为情绪宣泄场

破坏者豆瓣:当影评平台沦为情绪宣泄场

body

在互联网的喧嚣中,豆瓣曾被誉为中国影迷最后的净土。这个以书影音起家的平台,凭借其相对理性的讨论氛围和深度内容,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和专业人士。然而近年来,“破坏者”群体的出现,正在悄然改变这片土地的生态。

所谓“破坏者”,指的是一批以极端情绪化评价为特征的豆瓣用户。他们或为偶像打榜,或为对立作品恶意刷分,甚至组织性地对某些作品发起“一星运动”。2021年某国产剧遭遇的“未播先黑”事件就是典型案例——剧集尚未上线,评论区已充斥数千条情绪化差评。

这种行为的破坏性远超表面数据。算法推荐机制会放大极端评价,导致作品口碑呈现两极分化。普通用户的正常讨论被淹没在情绪洪流中,专业影评人的声音越来越难被听见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风气正在向书籍、音乐等其他板块蔓延。

平台并非没有应对措施。豆瓣2019年上线的“防水军”系统能识别异常评分,2022年又推出“争议作品”标记功能。但技术手段始终追不上用户行为的变异速度——当“破坏者”学会用更隐蔽的方式组织行动,单纯的算法防御就显得力不从心。

这场“破坏”与“反破坏”的拉锯战,本质上是对网络公共空间的争夺。当评分系统失去公信力,当讨论区变成战场,最终受损的是所有用户的权益。或许正如某位资深用户所言:“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文化社区的慢性死亡。”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