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敏眼中的蔡澜:美食与人生的洒脱哲思

阿敏眼中的蔡澜:美食与人生的洒脱哲思

在香港文化界,蔡澜先生的名字总是与美食、旅行和洒脱的人生态度紧密相连。作为资深媒体人,阿敏曾多次在专栏中点评蔡澜其人其文,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这位“老顽童”的欣赏,也藏着对生活哲学的深度思考。

阿敏笔下的蔡澜,首先是一位“味觉诗人”。她特别提到蔡澜写潮州糜的段落:“寻常白粥在他笔下竟能泛起粼粼波光,仿佛每一粒米都裹着南洋的晨露。”这种将日常饮食升华为艺术的能力,正是蔡澜文字最动人的特质。阿敏认为,这种描写背后是对生活永不衰竭的好奇心。

在讨论蔡澜的处世态度时,阿敏用了“通透”二字。她引用蔡澜面对癌症时的反应:“查出肿瘤那天,他照例去吃了最爱的云吞面,还说‘要是明天就走,今天这碗面得算告别宴’。”这种将生死大事举重若轻的豁达,让阿敏看到中国传统文人“生如逆旅”智慧在现代的鲜活演绎。

不过阿敏也指出蔡澜式生活并非没有争议。有读者批评其“享乐主义”倾向,阿敏却认为这是误读:“他笔下的虾饺再美味,终究不及‘与卖肠粉的阿婆聊天’来得重要。蔡澜真正推崇的,是用五感去触摸世界的热忱。”这种解读让美食评论超越了口味之争,进入人文观察的层面。

文章最后,阿敏将蔡澜比作“都市里的陶渊明”:“同样归去来兮,一个采菊东篱下,一个醉心镬气袅袅中。”这个精妙的比喻,道出了传统文人情趣在现代社会的另类传承。或许正如阿敏所言,在速食时代,我们缺的不是米其林指南,而是蔡澜这般“把萝卜干吃出松露味”的本事。

相关文章